李保明教授:生猪产业如何借数字化之手打赢智能“攻坚战”

当前畜牧业产业科技进步、产业创新驱动是重要努力方向之一,我国畜牧业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已进入全新时代。面对新时代下的新挑战,行业转型升级势不可挡,而以智能化、数字化为代表的新技术是支撑行业降本增效、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传统农牧企业也在争先布局,蓄力智能化养殖。

9月27日,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中国畜牧业协会畜牧工程分会执行会长李保明做客农信数智智农大讲堂,作《智能化养猪之数字化技术》主题分享。

李保明,农业农村部设施农业工程重点实验室学科群主任,北京市畜禽健康养殖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动物环境与福利研究中心主任。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创新团队负责人,北京市教学名师。主要从事设施农业工程工艺与环境控制、畜禽健康环境与福利养殖工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划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0余件,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发

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100余篇,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先后在美国、丹麦、德国、荷兰和加拿大等高校和科研单位作访问教授。

李保明教授从智能化养猪的理念、智能化养猪的制约因素、智能化养猪的数字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四个方面展开报告。

数字化是智能养猪的基础

随着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为特征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传统的猪只养殖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我国生猪市场需求,养殖企业纷纷布局生猪养殖智能化。智能化养猪是什么?它和传统的养殖方式有什么区别?李教授给出答案:智能化养猪的理念是给养猪相关设备(饲喂、环控等)配上人工大脑的机器自动化操作管理技术。智能化养猪真正在于信息化的实现,数字化是智能养猪的基础,数据远程网络化形成大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实现智慧管理,加之人工智能的加持完成智能化赋能,这样从数字化1.0到智能化4.0的实现过程,才使智能化养猪的信息化能够得以实现,目前我国正处于从1.0-3.0的突破阶段,坚定对的方向,找准实施路径是早日实现智能化养殖的关键。

如何突破智能化的1.0阶段,运用数字化做好信息采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建立大数据系统,融合环境、生理、生产过程数据,解析互作关系,建立预警模型,数据挖掘结合智慧调控,进而实现智慧牧场的管理。基于当前行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李教授提到“十三五”到“十四五”以来,国家启动多个智能化养殖领域的项目,科研经费的支持在加大,对于行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在数字化感知设备、关键技术、无线传感器等方面都实现了技术的突破,成果的进展,前景非常可观。

如何实现智能化养猪?

在畜牧产业现代化进程中,智能化的重要性在快速提升,成为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怎样才能实现智能化养猪呢?

李教授介绍了智能化养猪发展的5个方面:猪生长过程基本参数的数字化、猪养殖环境基本参数的数字化、面向养殖企业的大数据系统的建立、大数据分析应用(智慧牧场)、智能化养猪的实现。

猪生长过程基本参数的数字化:饲养日龄、体尺、体重与体况、日耗饲料、饮水等投入品数据、音视频行为参数、猪生理参数,便于及时掌握猪只情况,保护猪只健康;猪养殖环境基本参数的数字化:养殖环境参数,包括空气环境(温度、相对湿度、风速、气体浓度)、水环境(饮水量、水温、水质)、光环境(光照时间、光照度、光谱),传感器在什么位置反映的是什么环境的温度尤为重要;面向养殖企业的大数据系统的建立:不同数据模块的实时准确采集,数据远程网络传输,实现养殖数据存贮与融合;大数据分析应用(智慧牧场):在上述基础上进行数据挖掘数据挖掘,进而猪的生长发育、健康与环境互作模型,才能实现精准环控、精准营养、精准免疫;智能化养猪的实现:基于养殖过程数据的机器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系统的应用,进一步助力无人化智能养猪的实现。

智能化养猪未来可期

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畜禽养殖智能装备与信息化技术研发”主要进展:猪舍环境参数实时监测与精准调控,不同生长阶段猪的精准饲喂,猪舍实时刮板清粪系统控制,发挥技术优势,有利于促进养殖场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通过智慧牧场建设带动畜牧业现代化转型发展。

李教授还对智能化养猪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我国相关企业或科研单位相继投资建设智慧牧场,开始生产性实践探索智慧养猪相关技术成果应用,机器人巡检系统、机器人洗消系统、智能管理技术应用;结合福利化养猪工艺与智能养猪装备的配套技术,掌握猪的生产过程基本参数,实现三区定位,有利于健康巡检与预警,保障猪群健康,实现真正的智能化、数字化管控。

中国的数字化发展速度之快,智能化养猪未来可期。

本文来源:智农大讲堂 文字与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后台联络授权或议定合作,我们会按照版权法规定第一时间为您妥善处理。

    免责声明:
      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京新型智慧农业研究院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